今早整理舊電郵,發現自己早在 2016 年就有 career break 的想法,到 2020 年才終於實行。 上年這個時候,我離開了職場,開始放調節人生的長假。 主要想做回自己,而不是做別人期望我做的角色

肺炎疫情帶來很多變數,所以事前只計劃過一些要做的事,並沒有一個確實的執行 schedule。 結果有些想做的做不到,反而一些從沒想過的又做了。 事情一環接一環的下去,要是沒有做 A,就不會學到 B,就不會有 C,這樣子來到今天。 在短短的一年,體驗到經驗積累的可貴。

有別於以前的年中回顧,今次我會把這年所做的 group 在一起。

1. 發展興趣

學結他:
以前間斷的學過,都因要付合別人的期望/要求而放棄。 記掛了 20 多年,現在可以全心去學,有種歸家的感覺。 失去了這麼多時間,很心急想追趕,卻有力不從心之感。

自學新學器:
買了個冷門樂器回來,找不到老師,唯有自學,找不到教材,唯有自製,現在拍片在 YouTube 教人彈。

桌上遊戲:
這是第一次為興趣而考的證書,讓我學到「為遊戲而遊戲」。 有時心想,上一間公司的流失率超高(系統性問題),若有桌上遊戲舒緩一下,同事會否工作得開心一點。

學畫畫:
學水墨畫,多年後重拾毛筆,還算記得怎樣拿筆! 上了 8 堂,因疫情而暫停,那刻想繼續,過了一會卻沒有絲毫記掛,才發覺自己不太喜歡,就沒有再學了。

2. 讀書

讀 MBA:
一直想擁有 master degree,就趁這年完成心願吧。 全職功課很多,像上班一樣阻礙我做喜歡的事,認清了自己不喜歡商科。 現在 12 科只剩下 3 科,希望快點 get it over with。

閱讀:
讀書量比上班時少了很多,這一年我重讀了《哈利波特》系列七本書、《1984》、《Who Moved my Cheese?》、《齊瓦哥醫生》、及《塊肉餘生錄》。 霍金的《A Brief History of Time》未能讀完,因為看不明白。

練中文:
這一年一共寫了49 篇 blog 文,中文還是很爛,還未找到一個能融合日常生活又有效的方法呢。

3. 其他 Projects

讀書實在太忙,只有在學期間的小休才有時間試試不同的東西。

建立網店:
三星期內由甚麼也不懂到建立網店,售賣 information products 及自家設計的實體產品。 沒有主動宣傳,擱置不理,賺了幾千元。 網店只是試驗,不會 update 了。

建立 YouTube 頻道:
頻道開了兩個月,影片都是為幫人而拍的。 拍片剪片比想象中容易,唯獨收音方面一直搞不好。 一邊想幫多些人,一邊又不想太大工作量,要學習平衡才可持續下去。

4. 心靈健康

看心理輔導:
Career break 開頭,精神健康開始走下坡,去了看心理輔導。 原來從前隱藏的問題,在這個大轉變之下都浮現了出來。 我更深入地認識自己,比如是美學對自己的重要,所以決定搬屋。 由決定到完成用了少於一個月,搬了屋後心情好了很多!

重新欣賞自己的才華:
有空間做自己喜歡的事,很容易就入 flow,快樂不知時日過。 創作的時間,正是我發光發亮的時候,就像神交了以前的自己。 中小學年代的我是這樣的:

  • 為喜歡的網上遊戲自學設計及成立網站
  • 讀了 Harry Potter 書中的一句,隨手就作了一首詩
  • 讀了莎士比亞的一首詩,隨手就作了一首曲
  • 還有作過很多故事書、曲、錄音故事

覺悟自己的重要:
有兩件事令我體會很深。 第一件是遇到大學的導師,他不但記得我(他說永遠也不會忘記我),還記得我份功課成為他日後改文的 standard。 第二件是聯絡了中學時期的筆友,她比我大幾十年,她說我那時是個 cute teenager,請她 proofread 升大學的作文,也向她投訴家人限制我的自由。

原來我做的小事,無意說的一句話,別人在多年後還記得。 Career break 的空間讓我深思,即使自己如何渺小,也在影響別人的生命,推動了我要再做好自己各方面。

斷捨離:
太多物件令人頭昏腦脹,我希望實行「簡約主義」,只保留必須及喜歡的物件。 物質少了,人也輕鬆了。

接著的計劃

  • 先完成 MBA。
  • YouTube 頻道發展得過,我從幫人得到很大滿足,期望有機會 monetize。
  • 對 project management 有興趣,已經是幾年的事了。 MBA 最後一個學期會變成 part time,可能在那時讀這方面的證書吧。